kaiyun直播app官网
人们只看到马丁说的“漫威不是电影”而没看到后半句“主题乐园”
来源:kaiyun直播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3-10-09 12:34:01

  原标题:人们只看到马丁说的“漫威不是电影”,而没看到后半句“主题乐园”

  事情最初是在十月初,名导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国》杂志采访时表示漫威不是电影。这毫无疑问成为了一个炸药桶,它产生的效应,快两个月了,还有各种形形的人,无论从业者还是看客,都不断跳出来纷纷站队表达立场。

  迫于压力,马丁在《》上发表了亲笔信,加强完善并强化了他的观点。在美国这个“Free Country”,哪怕马丁指着漫威鼻子破口大骂也是他的权利与自由。

  马丁在接受《帝国》采访时,他明确说的是——漫威不是电影(Cinema),而是主题乐园。而大量的媒体看客都紧紧抓着前半句不放,或明或暗地强调“漫威不是电影”这一简单而带有“引战”性质的消息,有意无意地忽略“漫威是主题公园”这一论断。

  这简直就是总统Trump所痛批的“Fake News”,即”假新闻“的生动示范。

  各种媒体通过暗示性的报道,选择性地强调部分信息,引导大众的注意力,让马丁成为众矢之的,这不公平,进一步逼迫马丁再次表态。漫威是不是电影,这tm当然是啊,傻子都知道,还用马丁来否定吗?

  马丁的意思是漫威不是Cinema这样的电影,而是主题乐园式的电影。这里强力推荐一部电影——《夜行者》,这部惊悚杰作完美地呈现了大众媒体如何通过“篡改编辑”真相而牟取利益的——作为机构也好个人也好,媒体始终有着实际的利益,他们依靠这些收益吃饭。

  媒体并不总是揭露真相的先行者,也可能是掩盖真相的急先锋。这也是所谓的“后真相时代”,导致这样的现状,大众媒体是要负相当大的责任的。

  这里,Cinema与主题乐园是这一系列事件的焦点。在英文中,有好几个单词可以表示电影的意思,Cinema只是其中之一。

  在马丁眼里,Cinema是“关于揭示、美学、情感以及精神启示的”,与“文学、音乐或是舞蹈”是相同地位的。马丁的定义已经阐明了某一类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而漫威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

  事实上,《星球大战》、《指环王》以及现在的漫威,都可以看作是主题乐园。而主题乐园,在我看来就是字面意思——想想你抱着什么目的走入游乐园,是专门为此而准备。

  这是在某一特定框架之下花哨的、奇观的、短期而药效强烈的镇痛剂,缓解难以忍受的日常生活的伤痛与焦虑,弗洛伊德甚至在《文明及其不满》中表达了现代社会有义务提供这样的“镇痛剂”缓解“文明的不满”这样的观点。

  是的,这个世上有着太多垃圾,垃圾的影像。但我明知道垃圾食品没有营养,还是会去吃,就像我还是会乖乖掏钱买票去电影院去忍受的灭霸。个人的选择喜好,并没什么好评价的,大家跳出来站队无非只是像表达自我与维护利益。

  马丁的表达在公开信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他意识到了大制片厂与流媒体之间的问题——大制片厂越来越保守,选择了收益稳健且丰厚的系列电影,也就是主题乐园;

  而像《罗马》以及马丁的《爱尔兰人》这样在商业上有风险的名导大制作拿不到大制片厂的投资,不得不依靠新兴的流媒体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更讽刺的是,赫尔佐格这样的名导为了凑钱拍片子不得不出演《星战》的衍生剧。

  说白了,马丁就是不看好流媒体,对传统的大制片厂是“恨铁不成钢”,在公开信中委婉地表露了担忧,担心在艺术上有追求的后来者拿不到创作的钱。

  现在的矛盾是——大制片厂拥抱商业上保守的系列电影,而艺术上有野心的Cinema不得不倚靠流媒体。但这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不是矛盾,而是大势所趋。

  这并不是我的一家之言,早有富有远见的电影人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在自由的市场当中,偏好制作人人都喜爱的主题乐园是经济规律使然,而新兴的流媒体在线上把散布在线下的Cinema的受众聚集起来,让他们为艺术上有野心的电影买单。

  电影院就是公共场所,一大堆陌生人凑一块儿,没有个人空间,没法表达自我,不如大屏幕放放没那么严肃的片子,大家笑笑吃吃喝喝就完事儿了,迟到个一会儿也问题不大,甚至玩玩手机(这些“影院不文明”不可能杜绝)。这些无关紧要的片子并不要观众产生什么看法,而是把看法直接塞给你,这创造了每个观众都相似的体验。

  我举个自己的真实经历,在一场影展Cinema的放映中,我觉得很有趣,与大部分观众一样着实被逗乐了,笑出了声,但我旁边的观众,恶狠狠地撂下句“不要笑”。显然我和这观众对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理解发生了分歧,一方面,我感到被冒犯,我无法自然流露我的情绪,另一方面这位观众同样被我冒犯,我也不得不顾及考虑她的感受。

  随着家庭影院的普及、移动端的升级换代以及个人穿戴设备的流行,小屏幕的观影体验正在直逼大荧幕。线上看电影,时间随便挑,观众爱干嘛干嘛,该笑笑该哭哭,甚至和几个朋友讨论起来也没关系。

  说到技术进步,与“马丁”这话题同时爆发的还有关于《双子杀手》与高帧率的讨论。一方面技术进步的确给观影体验带来了各方面的改变。注意是改变不是进步。

  在我们天然地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后,默认为新生的改变皆是进步,而事实上,“进化论”翻译为“天演论”更为贴切,跟着时间的推移,改变并不总是进步。

  在认清这一点之后,我们显然不应该把技术进步与电影艺术进步画上等号。那么120帧对电影的作用应当重新评估,归根结底,高帧率只是个技术玩意儿,甚至连一个独立的形式语言都算不上。高帧率给予电影在Cinema的层面带来的变化显然被严重高估。

  高帧率的动作场面带来CG感,每个打动的动作都像是在水中进行的一样。高帧率带来的不是真实而是日常经验的陌生化。那么这就与年轻的威尔·史密斯拼命地迈过恐怖谷是自相矛盾的。

  更为要命的是,60帧、120帧与将来的1200帧观感差不多——它超出了人眼的接受范围,而且低帧率到高帧率的视觉效果远不及2D到3D的震撼程度。陈丹青在反派影评的节目里谈到了最重要的一点,高帧率不适合动作片,而是那些相对静止的画面,原因也是因为人眼看不清运动。综上,高帧率在观感上显得很鸡肋。

  沿着陈丹青的逻辑,发挥一下,我认为大场面庆典式的纪录片,比如里芬施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如果用高帧率纪录下来——想象一下元首那张本就感染力极强的脸庞,整齐划一的队伍和阳光洒在行军的队伍扬起的灰尘之上。

  万众瞩目的《小丑》也和马丁扯上关系了——《小丑》似乎在致敬马丁老爷子的名作《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而这两部的男主德尼罗也出演了《小丑》。

  《小丑》通过精神病与家庭经历完全退回到了私人领域,成为并不典型的特例,这就完全与街头愈演愈烈的暴动完全割裂,小丑的面具并没有成为盖伊·福克斯的肖像。

  结尾被暴徒拉起来跟开场被流氓打趴下完全一个道理——亚瑟就是动荡的社会上的一小人物,经历坎坷,随时代沉浮。嗯,这样看有了点贾樟柯的意思。

  电影通过了一系列强大的试听语言,制造了大量的类似于高光时刻或闪亮登场的POSS,看完长片并没有比看预告片更精彩,也正因为这些做得太好,并配合凤凰令人惊叹的表演,严重地稀释了剧情的强度,叙事显得绵软无力。

  在剧情上人物的行为逻辑是矛盾的,当然小丑这一个角色的设定不管是在漫画还是在先前的电影中是没有逻辑可言的,这便是第一个矛盾。当然也可以用原创来解释,没问题。

  亚瑟在电影中完成了弑父与弑母这样完全丧失人性的行为(亚瑟通过对社会秩序的颠覆完成弑父),这不是一个有行为逻辑的人干的是事儿,更像是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怪物会干的事儿,通常弑父弑母取其一,那么为何要回到家庭的叙事之中,这便是第二个矛盾。

  所以这在行为逻辑上说不通,所以就搬出了同年的创伤经历和精神病。既然是创伤经历和精神病,这就回到了我说的不典型的特例,成为不可经验的经验,那么整一个故事为可要摆出一副想要观众理解亚瑟的姿态以及观众到底感同身受的到底是什么?这便是第三个矛盾。

  不可避免地,凤凰饰演的小丑要与希斯·莱杰的小丑作比较。恕我直言,《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更像是疯子,更像是会弑父弑母的怪物。不是演员不行,是本子不行。既然说到了诺兰的蝙蝠侠,那就简单说说它为什么是成功的。

  蝙丑之所以一体两面,是因为他们是至善与至恶这样的两级。蝙蝠侠是通过人性的克服而达到了近乎神性一般的人性,是人的自我超越并回归自我,所以诺兰用了三部来塑造这个角色。

  也许诺兰也没有真正把蝙蝠侠推到这样的高度,但他在做这样的尝试并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小丑是凭空出现的,他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来成为小丑,他甚至都不是撒旦,撒旦都是天使的堕落,他不需要任何的背景故事,他甚至不是他,甚至不是存在,是世间恶的集中体现。

  这就使得小丑的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诺兰仅只是让小丑突兀地出现,让肉体凡胎的蝙蝠侠逐渐意识到毫无原则和行为逻辑,剩下的就是让诺兰干他最擅长的事。

  单单是这样,《黑暗骑士》就想双面人一样拥有了两张脸——既是酣畅淋漓的主题公园,又是带来启示的Cinema。



上一篇:爱尔兰仅有的主题乐园Tayto Park新称号发布——欢迎来到…… 下一篇:华强方特使用NVIDIA专业视觉方案加速构建主题乐园的数字场景模拟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