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通用六篇
来源:企业文旅    发布时间:2023-11-09 13:56:43

  城市大多邻水而建,我国大多城市都有贯穿城市的江河,这些江河成为很多城市主要的滨水景观带,因为江河具有流动性且成线性分布,所以江滨景区的商业建筑多成带状发展,沿江、河展开,商业区进深较小。由于商业区成带状分布,所以常把商业区两端设为主要出入口,中间加以景观节点与城市道路想通,形成较为开放型的景观商业区。江滨景区多建设于江河两岸,用地时常相对紧张,商业建筑往往只能临江而建,但幸于此类景区的景观大多数来源于江河与堤岸,所以在规划上主要是依靠沿河布置步行道,争取沿河步行景观的最大化,局部地段可离岸设置,以增加景区空间维度,同时根据景区需求,建筑要适当让出一定岸边作为开敞空间形成景观节点,以便供人观光休憩。

  城市景区公园在选址时,乐于选择在有水系的位置建设,而湖泊则是其中最好的选择。湖泊水系的流动性不强,景观视野开阔,水面进深较大,根据湖泊的大小,可以沿湖设计多个滨水景区,必要时还可向湖面伸展,景区之间相互串联成一个大的城市公园。在湖滨景区设计时,由于湖泊提供了一相对开阔的环境空间,并且湖岸用地相对充足,所以城市湖滨景区有条件进行大型的景观及商业街区设计,在保证景区主体景观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其配套的商业建筑能够直接进行多种类型的设计,打造出种类非常之多的湖滨景区。该类景区设计容易出亮点,是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城市名片较为关键的一笔。

  生长于城市中间的城市滨水景区,给钢筋混凝土森林带去了一片自然的气息,是都市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最易得到放松的休憩场所。虽然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城市中创造出一片贴近自然的生态空间,但其仍未脱离城市的生活属性,所以在城市滨水景区内规划设计商业建筑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景区多方面的发展,完善景区的功能,满足都市人们所需的城市生活需求。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云龙湖景区位于徐州城区西南部,是徐州市重要景点之一,云龙湖东靠云龙山,西依韩山、天齐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随着徐州的发展,云龙湖景区被造成徐州较大的城市景区,为徐州市民提供了自然舒适的生态环境、是市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北大堤堤下步行商业街就位于云龙湖景区北面,靠近城市的一侧。用地东西约为630m,南北约为42m,用地面积34295.88m2,总建筑面积19609m2,建筑形式为局部两层的底层商业建筑。

  徐州市云龙湖景区的建设目标是国家5A级景区,5A级景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内部商业建筑的主要要求有:选址不破坏景观,建筑风格统一、协调,建筑体量适度,功能性建筑选址要隐蔽或外观美化,景区周围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等。所以对北大堤堤下步行商业街的规划上要满足景区大环境的要求,在满足景区的功能需求时,还应保存景区的整体形象。

  徐州云龙湖风景区总面积达44.7km2,其中核心景区15.1km2,作为一个较大的自然景区来说,其中的商业建筑在设计时应承担其局部空间的细化工作,因建筑的尺度相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是较小的,当人活动与景区中建筑群中时,空间尺度感被缩小,所以在景区商业建筑规划设计时要注重优化细部空间,使得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有放有收,充实饱满。

  根据地块的区域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场地现状和旁边的环境,在对用地性质、使用人群、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了详细分析后,将其定位为:富有地方特色、反映徐州历史背景和文化、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和购物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把“完善城市设施、突出文化特色、滨水空间亲近游人”作为设计原则,利用步行街富有变化的线状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的多用途集聚效应,通过融合当地人文要素达到繁荣商业氛围,提升城市地段形象的目的。在生态环境的考虑方面,从城市生态大系统着眼考虑步行街的作用,形成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关系.景区的主要景观是来自云龙湖的湖景,配合湖岸周圈的绿化景观及景观小品形成的一个环景观带。从南向北看去,将湖景作为视角的前景,配合北岸已建成的美术馆、音乐厅等大型公共建筑,衬上徐州的城市背景,便形成了一道优美的城市风景线。所以在北岸建设商业街区,与环境不相符的建筑尺度,有可能会破坏这一城市景观。所以为了将堤下步行街与旁边的环境和谐统一,欲将其整体定位配角化,低调化。整体空间序列以徐州音乐厅为核心,以市民广场为主角,以原泄洪渠加以开挖的如意湖作为主要景观要素,与步行街遥相呼应。利用堤下高差变化将其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空间,整体规划以步行台阶中心轴线作为步行街的中心对称轴,分别布置东西二大区,每个独立分区都围绕内庭院为核心空间,形成内街的形态,整个步行街北面临堤下路处又以线状布局,毗邻如意湖,一路迤逦而来,空间布局层次丰富,主次分明。两区之间的大台阶直通堤顶的滨湖公园,并根据台阶的尺度来控制建筑的收放。步行街建筑物充分的利用北大堤下部空间,其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顶标高低于或平于公园主景观路面(堤顶)标高,这样既不影响游人的景观视线,又可通过步行街建筑物的屋顶种植花园,有效的把商业街区隐藏在大的景观环境中。并以此来消除大堤对景区的限制,将景区公园的带形空间向南加以拓展。通过商业街区,使得美术馆及周圈的城市绿地与云龙湖景区连为一体。

  作为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考虑了观景、休闲、晨练等文化活动的要求,并提供展览、餐饮、购物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以满足多种年龄层次、不一样的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商业街的主要特征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线性的购物、休闲功能空间,以及内庭院式,面性的功能空间,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舒适、富有特色。

  结合步行街的特点,以东西两区中心对称轴线上的堤下空间为核心,在体育场及休闲公园的中轴线位置上形成节点空间,设置一个入口广场,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通过中轴线的控制,来实现广场与旁边的环境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因为有大量人流的集散,在两区中间台阶部位放大空间节点,并将此节点放大处理,形成面积较大的集散空间。同时,作为商业街的主要节点,具有鲜明的入口意象和引导性,起到汇聚,分散人流的作用。各构成元素尺度亲切、比例和谐、材料运用得体,使前来购物观光的游客或市民皆能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

  步行街街区的布局形态沿店铺街道一侧呈线状布局,鳞次栉比,店面凹凸有致,半封闭的、步道拓宽式的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出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街道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以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注重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是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让人们驻足、停留、交谈,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有趣,变换的街道空间,间以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更加简短便捷。

  3.2.3内街入口与庭院内街入口的功能和类型是整个步行街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形成一个重要节点,是人们进入内街的“序幕”,是对步行街内街有所感知的重要范围。内街院落型空间具有相对静的特征和停滞性,人可以停下来进行交流,谈话等活动。在步行街内街的设计中,融入了北方民居的空间意向,将其核心空间设计成类似四合院内庭院的形式,实质上,内庭院的设立,不仅是线性空间的点空间和面空间的补充,还起到了外街线性空间的一种暂时停顿和休止。

  建筑的立面以暖灰色(低彩度)为主色调,局部间以高彩度和明度的点缀色,并设计了大面积的清水玻璃、隐框幕墙,与中间地标式建筑音乐厅低调呼应。门窗饰线,铁艺栏杆以及木本色装饰百叶,建筑功能入口用高起汉白玉的牌坊来区别,其整体为典雅,低调的中性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采用暖色调设计,从色彩上取得和谐的效果。从整体风格到细部设计遵循现代、简洁、朴素淡雅的原则,与旁边的环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

  对建筑本身来说,环境景观设计非常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品质。商业综合体因其隶属城市核心商业组成部分,所以更能凸显购物环境品质对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完整的景观空间联系着各业态空间,使得城市商业综合体为市民创造可以承载社会型交往活动的人性场所,作为商业综合体较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之一,其景观空间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商业综合体的附加价值。密集整合而又高效节约是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筑空间特点之一,这与传统商业建筑注重高效性和经济性是完全不同的,质量上乘的贩售、购物、游憩、观演空间,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一定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从外到内逐级分析景观空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多学科、多方法、多实践,综合创构一个景观多样化、功能复合、环境舒适的空间,为市民及商家、业主共谋福祉,互惠互利,增值溢价,提高商业综合体空间品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中多功能、高效率、综合型建筑的代表,于人们眼前呈现的形象是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甚至标新立异的形体建筑。大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对该城市的城市空间或功能形态、交通体系及其城市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城市商业综合体环境景观空间应融合到城市空间中,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的城市形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空间价值。优秀的商业综合体景观环境设计可令人赏心悦目,拥有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让我们消费者在疲惫地购物奔走之余,享受轻松和舒适的休憩;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能提高商业空间品质,在服务对象心目中树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帮企业提高商业品牌影响力。

  在高呼“低碳经济、绿色科技”的今天,只有在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理念,才可以做到既满足现代人对环境健康舒适的要求,又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对城市来说,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经验的积累,其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将是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所必需的过程。

  项目用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大道与文献西路的交接处,北接莆田市人民政府,南接城厢区政府,东呈荔城区政府,位于荔城新区开发区域内,周边山体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以凤凰山公园为主,下磨溪、护城河为辅,景观资源较为齐全,地理位置优越。荔城大道与文献路作为城市的主干道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基地有较大的商业经济价值。项目规划场地南北向约130m,东西宽约240m,面积为36012.6m2。该城市商业综合体包含了商业、办公、居住、文娱、餐饮等多种复合功能,建筑造型为现代简约风格,各种经营形式的商业业态让综合体景观环境充满空间感,拥有优质的商业氛围和盈利能力。

  根据建筑现代、大气的设计风格,运用现代科技,结合景观造型、铺装、绿化、雨水收集及太阳能等清洁资源的利用,创造景观“链”来“链接”街道、建筑、人和自然,使用连续的景观要素来表现独特的景观特征,创造值得怀念的意境。在功能布局上突出购物、商业、休闲等功能,打造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空间布局的多样性、文化展示的多样性、设施功能多选性的新兴、科技且生态的商业综合体景观。节奏与韵律是园林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独具节奏感与韵律感的特色景观空间,让我们消费者无论从地面空间或百米塔楼上都能清晰可辨。充分的利用场地高差把相应出入口位置梳理在层次分明的竖向空间中,景观铺装肌理把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整合在一起连续延伸,犹如音乐般律动幻化,并将繁多的业态功能空间串联为一个整体,突显出各种业态的特点和商业空间的典雅时尚气质。采取不同石材天然色彩与质感产生呼应,在此基础上将景观元素张弛有度地陈述展开。此外整合、概括、提炼莆田地域特色,并应用到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在保存地域特色元素的同时,融入新时代的设计表达,使地域符号和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达到协调与融合,为莆田这座城市赋予新的鲜明个性。

  该城市商业综合体沿莆田文献西路和荔城大道规划4个主题入口广场,作为整个地块的集散区,为城市商业区提供宝贵的休闲广场。一条室外步行街将商业区分为4块区域。其中,综合商业楼共5层,其余商业楼4层。场地东侧与北侧的底商裙房上部规划3栋21层酒店式公寓,另有超高层145m写字楼布置于场地西面商业裙房之上。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和研究,将场地划分为商业入口广场区、公寓景观区、南面形象街道、西面形象街道、高尚办公景观区、人气内街和屋顶花园,满足使用者进行购物、休闲、游乐、观赏、交流等行为功能。商业入口广场区是商业街道的核心区域和商业综合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构成了人行主要流通轴线。公寓区与商业街仅一条马路之隔,在铺装风格上延续商业街的铺装设计,运用隔离绿带和种植池,以经济性原则处理延展面的景观。商业综合体主要入口位于南面形象街道,此街兼具形象展示与驻足停留的双重功能,同时也是街头绿地隔离带。办公区域主要是针对特定人员使用,入口广场与外部环境适当区隔,提供舒适、高尚、低干扰的办公环境。商业内街是拉动人气的主要区域,活跃的零售氛围与亲人的尺度相互协作,使室内外环境零距离转换。

  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车分流的合理性,从时间和空间分流上组织交通,降低各流线间的干扰,保证其安全性和功能性。步行流线的组织着重于人行通道和主要活动区域道路交互与通行分析,从入口到出口的车行和人行交通流线,包含入口(车行、人行、车库)、道路分级(市政道路、区内车行道、主要人行道等),强调步行路线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在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系统的同时,通过高差关系增加步行体验。将复杂的流线连接到一个特定的节点空间,从而在呈现多层次、立体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同时又不失条理,反映景观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的面形态关系以及不同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美。主要商业人行入口广场沿文献西路和荔城大道3个街角布置,提供简洁、合理和高效的交通流线且保证了人流的快速集散;地块规划区内有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以保证客货流畅通无阻,适应商业区的客货停车需求;商业街南侧的广场尺度放大,可有效缓解文献西路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并满足自身分布式商业综合体使用人群的需求。将停车场与相应的交通空间按照技术规范尽量做到集约紧凑,节省出更多的空间给更有商业经济价值的南北侧街道。商业和餐饮花钱的那群人、办公室工作人员、居民3组使用者入口空间有效区分,避免流线)商业入口广场设计

  共有4个主要人行入口广场。西南入口以旱喷雕塑及生态树阵为主题。西北入口以不规则几何体造型小品为中心,周围环绕弧形砖雕艺术景观墙,形成了广场进入商场的主要景观。东南入口以特色旱喷广场为主,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东北入口以大树景观为特色。铺装形式引导行为方向,加强场地联系。移动的树池,增添绿色,强化景观特色。室外茶座及租摆花卉,增添商业氛围。重要节点处布置特色雕塑,强调主题性和标志性。布置临时可移动的电商创意小品或展示橱窗,宣传商业卖点。适当处摆放导示牌,加强引导性。并设置室外广告灯箱及路旗,增加地面铺装细节及材质对比。辅以旱喷、水景小品,小型局部绿地,树阵绿化,形成开阔的活动空间。设计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及导向性,应用街道丰富的曲线景观层次,重塑直线型街道空间,同时强化中心广场的凝聚力,将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增强商业空间整体感。在入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用石雕、砖雕及藤编等莆田当地特色形式小品,景观细节上体现了地域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审美需求。

  东西入口共同构成了商业街的人行主要流通轴线。设计中希望预留足够的停留场所,将商业氛围和城市休闲购物体验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形成现代多样的新型购物环境。人行道和商业广场运用绿色植物进行区隔,同时减少主干道车辆噪音对商业的干扰,体现绿色商业的设计意图。场地从西至东高差6m,在高差处理手法上并没有采用常规的设计方式,而是呼应建筑形态,层层递进、起伏错落,强化韵律感和现代感。

  内街及地下商业广场的主要入口,是商业综合体景观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担负着整个综合体的通行、标识、指引等功能,同时又要满足大家的情感和审美需求,良好的设计效果能达到让行人印象非常深刻甚至过目不忘。商业内街的宽度大约为12m,设计中将其作为半室内空间打造,分为上下2层,上层有廊桥连通。主体发光天幕白天收集太阳能,用于夜间街道形成绚烂的灯光效果,聚集人气。商业内街的入口希望为消费的人提供提示服务,通过艺术感十足的公共景观雕塑,烘托商业气氛,同时也更易为人们所记忆。

  绿地系统主要由2部分所组成:沿街绿化带和内街绿化轴。结合广场大气宽敞的特点,植物设计突显现代、简洁、干净的艺术特色,场地中的乔灌木以能体现序列感的列植形式为主。主要的商业区沿街绿化以体现四季变化的花草为主,集沿街绿篱绿带为一体,使建筑从道路两侧的城市道路中解放出来,提高步行环境质量;内街绿化结合特色树池座椅营造良好的体验式购物景观环境。屋顶雨水花园种植若干保护性的灌丛、篱笆,选用根系发达、耐修剪、容易移植、耐粗放管理、耐旱、生长缓慢、抗风、耐高温的树种。

  个人一直以为,城市的的夜景比城市的白天更加漂亮,城市的夜景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美丽的灯光和用灯光勾勒的城市的轮廓,城市的夜景看不到白天城市的杂乱与嘈杂,看到的只有幽静与美丽,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如下图柳州市夜景图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种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运用各种技术方法,以灯光为主要表现手段(如泛光照明等)和表现主体(如灯光雕塑等)的夜晚视觉艺术环境,包括环境如建筑物、绿地、花园、雕塑、广告、广场、街道、桥梁)、技术(如通信、音响、控制、水雾、虚拟现实等)、管理(如光污染管理、交通管制、噪声管理等)等物质和非物质元素,由灯光的观赏空间、空间系统、色彩系统、亮度系统和供电与控制管理系统组成,具有照明技术、艺术效果、景观类型三方面含义,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通过城市夜景观总体设计、主要夜景观的照明设计、城市建筑灯光的规划设计等几方面的谈谈柳州市夜景观的规划设计。

  在分析了柳州市的现状后认为,与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相比,夜间照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整体景观在夜空下无法展现。为提升整体城市形象,带动夜间旅游消费,促进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应率先对城市的重点地区编制城市照明详细规划。结合城市规划,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规划涉及的范围有:人民广场,龙城路,飞鹅路商业区及鱼峰山周围商业区,红光大桥至文昌大桥之间的柳江两侧。这一些地方以商业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良好的夜景灯光能聚集人气,为现代都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提供优美宜人的环境。文惠桥至红光大桥沿江、壶东大桥至红光大桥的河北环岛、江滨公园至红光大桥,都按照统一的规划来设计完整的灯光效果。通过沿路、沿江、建筑、山体、水体灯光的设计,达到城市景观昼与夜的均衡发展,展现惟一的与不可重复的“世界第一大盆景”的龙城夜景。

  预计须更换及新建道路照明灯200余盏,为30幢主要节点建筑、50幢次要建筑提供照明。人民广场,江滨公园,龙城路,滨江路,河南的鱼峰山、马鞍山、驾鹤山、灯台山、蟠龙山等,都按照统一的规划来设计完整的灯光效果。人民广场、龙城路区域的夜间景观照明定位为“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河北“U”形半岛的中心滨水地带定位为“滨江历史风貌展现区”,飞鹅驾鹤片区定位为“滨江都市风貌展示区”,河南五峰定位“自然山水风貌展现区”,不一样的区域构成城、山、水一体相映生辉的照明景观环境。文惠桥东至文昌桥一带用灯光和人工抽水建成景观瀑布的同时,将打造一条全新的景观路,像北京的后海一样,有酒吧、娱乐场所的商业休闲区,展示柳州的城市面貌,提升柳州的城市品味。

  夜景灯光工程并非简单地把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简单地通体照亮,而是有诸多讲究。如不同体量、不同地段的建筑,采用不一样的灯光,有的突出立面的效果,有的突出顶部的装饰,有的突出优美的轮廓,对住宅类的建筑则只照山墙和顶部,减少灯光对居民夜间休息的困扰;江岸用灯光勾勒岸线,并在江滨公园的水下设置灯光,让水下齿齿白石在夜间也成为风景,仿如晶莹的龙宫;山峰则突出轮廓线,底部稍暗,顶部稍亮,成为城市的独特背景;商业街区照明要求强烈明丽,流光溢彩,衬托商业氛围。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在柳州,特色夜景之一即商圈夜市的繁荣,柳州商圈夜市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既有商圈带动夜市形成,既有商圈中的商家延长营业至深夜,亦会吸引餐饮等摊贩在路边开张营业,继而形成夜市,比如谷埠街目前的夜市形式便是如此;另一种是以夜市带动商圈,如目前的青云夜市,最初不过是夜宵一条街,逐渐辐射到服装、工艺品等生活用品的夜市结构中,继而附近的店铺见有金可赚,自然延长了营业时间,久而久之,一个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商圈夜市便形成了。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柳州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地块内部南北向有一条红线m的彩塔街,彩塔街西侧原为多层为主的居住区,现正在拆迁过程中;彩塔街东侧现状多以公建性质为主,彩电塔、省国税局、省民政厅、北方图书城、省科技馆及其它一些办公用地分布其中,另有一所第九中学;用地北侧为南运河及沿河带状公园。地块周边东侧为环城水系的重要节点——青年公园,东南部为已拆迁的金廊8号地,南侧为正在施工中的华润万象城及鲁美学院住宅楼,西侧为加油站及鲁迅儿童公园,北侧以现状多层居住)。

  春河地块总体布局由空间主轴,串联城市功能片区而成,景观与片区穿插共融,形成改地区和谐的核心区域,规划强调各个街区的空间联系。通过开放空间的对位关系,景观轴线的延续性,步行交通的可达性使其串联为一个连续的系统。设计提倡空间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与周边地块的相连界面适当保留不同形式的空间缺口,以保证其空间和景观向周边的辐射和延续。

  枫林绿洲的景观环境设计由一点、两带、三街、七区构成。一点是枫林新天地,突出整个入口景观;两带为生态谷景观带、运动林荫大道景观带,将生态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结合,营造充满生气气息的森林湿地景观;三街则是引入生态景观步行街概念,三条步行街在设计半开敞式的绿化景观的同时,充分满足街区内商业与人流的多种需要;七区是指各个居住组团不仅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创造和谐的居住氛围。

  枫林绿洲设有5300平米的运动主题会馆,这中间还包括攀岩、游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壁球、桌球,大小球类,还有健身房、舞蹈室、儿童吧等。目前,运动会所作为售楼部使用,里面运动设施配备不完善,很少有业主使用。由于居住区仍处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周边没有其它居住区,商业街只供本社区居民使用,但入住的人数不多,商业氛围不是很浓,人气不旺。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居住社区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依托的基本空间和城市体制中最为稳定的基本单元。人们的生活观念将从计划体制下主要是依靠单位,转向主要是依靠居住社区和邻里。居住社区承担起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和服务的物质功能,以及培养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共同情感体验的精神功能的双重责任,所以,住宅设计不单单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住”的地点,而且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有“归属感”的家园,它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民间传统文化观念有机相结合的过程。

  商品住宅已从销售房子过渡到销售环境阶段,购房者逐渐重视居住区的环境价值。这里的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居住区与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周边社区状况;小环境是指居住区内提供给居民户内外休闲、观赏、娱乐和改善生态的空间。通过良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提高商品房的销售档次,还能改善居住者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打破现代城市居民由于居住建筑不良设计带来的人际间的隔阂。

  现在很多小区设计的具体方案开始关注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但大多环境景观设计与建筑缺乏共同语言,环境景观雷同、西洋化,过于艺术园林化,景观之间缺乏系统性和主题性标志。景与境之间无内在联系,显然是拼凑而成;景观、绿化等环境过于人工化,难与住宅和谐相处,不成为整体,难以构成“山水家园”;个别庭院则过手注重图案性,远看像大盆景,硬将巴洛克风格引入园林设计,置业者起初可能被美景吸引,但长期居住就会感到参与性不强。

  而“均好性”理念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环境资源最重要的包含绿地、花木、水景等自然景观。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创造美好、温馨的居住环境,而且也可满足居住者心理和精神需求。因此在规划设计上,以均享为原则,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都能获得同等的价值回报。如果达到均享的目的,环境资源势必要分散,分散到每幢住宅前,每个院落里,甚至每户的窗前,这就避免了因资源的集中,而形成仅供一部分人享受的格局出现,也就确定了在小区的规划框架中要布置出多个景观亮点。

  中心步行街是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的延续,是市民广场往北的延续。步行街中间留出60m宽的绿化景观带,建筑用折形与圆形的体量围合成各种庭院空间。庭院空间结合水景及绿化能形成宜人、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可以布置成市民休闲空间,布置成室外咖啡吧、茶吧。步行街中间的圆心建筑形成整个建筑的中心,形成为商业区的中心广场。

  中间的线形景观带形成了九个方形的树广场,广场上行列布置着东阳的市树“香樟树”。这个广场被命名“千棵树广场”。这里的每棵树以后能留给那些对东阳做出了贡献的人来亲手种植,在树池边上的青石板可以刻下他们的名字,让每个东阳人都记住他们的名字。这些树、广场和大片的水景与建筑相结合,从广场及街道通往建筑都是通过木桥及石桥来联系,增加了整个建筑的亲水性,让人感觉如置身威尼斯的水景旁。



上一篇:年轻力商业街区主题营销活动方案 下一篇:商业街区设计(精选5篇)
推荐查看